close

1.英國黑色幽默,反應底層族群荒唐與無助的悲哀
1996年風靡英美的英式黑色幽默電影,改編至Irvine Welsh同名小說Trainspotting。當年造成許多爭議,主要是電影中特寫強調毒品的細節,當年美國參議員大力譴責該片造成青少年效法標竿。但有趣的是加拿大警方卻掏腰包購買電影票給青少年觀看,他們認為這部片反而是宣導反毒的良好教材。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事業……懷疑自己是啥?看心智麻痺的電視,嘴裡塞滿垃圾食物,最後整個人腐爛到底,在悲慘的家裡生一堆自私的混蛋小孩煩死自己,不過是難堪罷了。選擇未來,選擇生活……我幹嘛做這些事?」

這段影片開始的口白,清楚點出苟且生活在英國蘇格蘭社會角落一隅的荒唐青少年。在這” 絞刑架下的幽默”反應出人物悲哀與諷刺人生的性格。
無所適從的社會背景之下,產生對於現實與夢想拉扯的失敗沉淪。採取嘲笑與抨擊揭露。認可與否定的矛盾撞擊出”黑色幽默”。

 

2.蒙太奇快速剪接,將情緒堆疊至高潮
剪輯風格令我想到另外一位導演Quentin Tarantino執導的暴力美學黑色電影〈黑色追緝令〉其幽默的劇情和快速剪接的風格與此部電影異曲同工之妙。
透過快速不間斷的敘事手法,影像堆疊的刺激,完美將觀眾眼球縫合至劇情的荒謬極致。

觀眾如同人物角色,嗑藥後產生的興奮感與爽度大大提升,瘋狂恣意暢遊於毒品的高潮。搭配超現實的魔幻荒誕手法,將這部電影推至更高層極的地位。

這部電影在1996年代所闡述的議題確實震驚當時社會,完全釋放青少年的存在意識。自我認同的觀念抬頭。

 

3.蘇格蘭之於英國、台灣之於文化的自覺與存在主義
如果說蘇格蘭是被英國壓抑的文化,那麼台灣就是文化匱乏的再現文化。

片中四個主角在火車鐵軌旁抱怨被英格蘭殖民的壓抑文化,主角又強調所”選擇”的人生可以是自己的反射。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無論社會變遷、毒品升級,我們都可以是生命的主人翁。存在是在於自己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毒品、選擇混亂、但同時我們也可以選擇人生、選擇工作、選擇家庭、選擇未來…。

反觀台灣社會,在一個沒有自己文化生產的國家,卻不斷再現外國的文化。例如歐美文化、哈日哈韓的普羅大眾。
台灣卻沒有自己的自覺意識,台灣的存在是否只是一種嚮往的起源,註定成為壓迫對象和嚮往自由的國度?

這部電影當時如果能夠釋放英國青年的自我意識,對於台灣的現今,自由與浪蕩的搖籃、保守與進步的矛盾,豈不更加吸引人。





[備註]
黑色幽默:產生於1960年代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它由於人數眾多的作家和豐富多彩的小說作品,成為現代主義中非常有影響的一支流派。現時黑色幽默已不局限於文學,在藝術和電影等範疇,黑色幽默都成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流派。

黑色電影:是電影界用語,多指好莱坞侦探片,特别是強調善惡劃分不明確的道德觀与來自於性的動機的题材。 一般認為,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时期從1940年代持續至1950年代末。

縫合:在文章裡從電影本體的視角,著重分析了電影文本如何通過其獨特的敘事手法——鏡頭語言完成這一話語過程系統。作者將這一過程稱為縫合,即將電影文本所要表達的意識形態和其話語鏈之間的'裂隙' 彌合的一個系統,從而將前者悄然掩蓋。

存在主義: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unny幕迷影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