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還不夠認識你自己,因為你活得太壓抑了。大智若愚的智慧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衝突,也可以把很多事情看得更加清晰。
超越三角戀陳腔濫調的戲碼,突破情感單一發展的可能性,締造更多人性真實面貌與渴望,描繪命運與機會殘酷交織的成品。

 

電影突破小說
《七月與安生》改編至安妮寶貝短篇同名作品。
電影編劇改寫了漂流成性的安生,成為了七月。也把七月渴望的自由還給了始終安定平穩的七月。電影突破了二元論,將七月與安生之間的相似更加緊密,環環相扣的情節,構成寫實人生風景。
小說裡,七月愛安生,渴望給她自己享受細水長流的幸福。電影裡,安生更愛七月,她不要七月給的平凡,但七月爭強好勝,表現高人一等的姿態,勝過自己的恐懼與無力。
小說與電影同樣精采,文字美麗、力透紙背,值得再三咀嚼。
好故事之所以動人,因為她不把話全說完。

 

人物性格鮮明卻又多元
七月,並不像七月百花齊放、生動活潑。七月卻像秋冬雪,恬靜優雅、含苞待放。依循社會秩序,規律而安定。
安生,一點也不安生。她雀躍於人生,不安定於現狀。她狂放不羈卻只珍視一件事。是她13歲那年初識的七月。
這故事不侷限講愛情或是青春,講的是人生、愛與宿命。就如同小說中安生所寫的書一樣。小說中,安生走了,留下小覆。悲哀的人生糟蹋後蛻變成新殼的小生命。而電影中,七月走了。安生與七月從此形影不離。安生筆名七月,寫下七月與安生,替七月築夢,替七月愛孩子。
《七月與安生》有非常多樣的封面照片,我最喜歡是這張,最能表達真實七月與安生的人物性格。七月熱情如火焰,安生冷酷於冰霜。

 

電影中的意識形態
命運無法給予我們機會來作夢,這世界也無法給我們夢想的環境。我們只得自己創造,自己探索。人生的轉彎總盼望能遇見春天,卻事與願違。不論是苦澀或恬靜,還好有妳陪伴。七月與安生,我們是同一個人。往後妳要的人生,我幫妳過!
電影中的意識形態傾向於「同一」。不像小說中無法選擇妳是七月還是安生。電影中給了更廣闊的思想。你可以是七月也可以是安生。只是電影裡的七月,更加自私。不論是蘇家明或是任何一個男人,都可以成為七月渴望勝利的籌碼。就像酒一樣,「誰說我不能灌一杯紅酒呢?」就像男人一樣,「誰說我得不到他的心呢?」但是電影中的家明是個好男人,他愛七月,也喜歡安生,但他更加穩定於他既有的價值觀。安生雖然愛家明,但她知道那終究不會是自己的,安生愛七月,於是她讓了七月。但七月卻不以此為滿足,即便她懷有身孕,她還渴望體驗安生體會過的人生百態和所謂自由自在。七月從不和安生正面搶奪、宣戰或宣示主權,因為她知道那不是真正的贏了。但好強讓她被隔離於人世,離開了她習慣的家鄉,也遠離了她乏味的命運。她以為她可以掌控著命運,卻被死神賞了一巴掌。
可憐了家明,他有多麼愛七月從他願意順著七月的心意就可得知。這樣的男人是七月擁有過美好的八年,七月卻在最後終點放棄了她所謂的幸福,然而她建構起的所有一切都一概的被她拋向腦後,七月根本不知道她要的什麼。家明的人生好像也被戲弄了一番。被七月也被安生玩弄了。

七月之所以會如此,是她不夠了解自己。壓抑中的她顯得恬靜溫柔、良順認命,但她骨子裡那股安生般的靈魂,如影隨形。
安生雖綜觀世間情愛百態,但她最愛的還是七月。那與她相知相惜一路走過年少時光青澀的七月。

 

金馬雙女主角
劇本寫得好,加上手法新穎,周冬雨與馬思純奪下史上第一次金馬出現雙女主角的獎項。兩人在戲中表現絲絲入扣,深入腳色骨髓,真實表現七月與安生像是同一個人的精湛演技。堪稱完美無缺,圓滑流暢,生動扎心。透過女主角詮釋下的七月與安生,真的是同一個人啊!

 

安妮寶貝同名短篇作品-線上閱讀 : http://www.yourandu.com/big5/yourandu/202/14642.htm

arrow
arrow

    Bunny幕迷影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