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流暢平順,毫無漏洞的剪接模式,一直是好萊塢的傳統形式。故事情節跟著典型三幕劇走,畫面質感也富有美國味的娛樂、歡笑。
〈羅馬假期〉拍攝地點設定在真實的義大利羅馬城,將許多著名景點都拍攝在內。節奏輕快、情緒豐滿、觀眾跟著主角們的相識與相遇,有著同樣的羞赧、激情與愛戀。

好萊塢電影絕無冷場,豐富電影五種軌跡[1],不僅讓觀眾陶醉沉溺期間,更奪走觀眾更多思考空間,完全包容劇情、接收所有情緒投射,觀眾電影觀後感大致相同。好萊塢電影感染力強大,在1950年代,戰後嬰兒潮的鼎盛時期將美國片傳片全球。美國賺了空前的利潤,也廣大的吸收各國的菁英導演前往拍攝。美國魅力無法擋,也因此造就了一群洞穴寓言[2]中的電影人。


精湛的演技
1953年〈羅馬假期〉中兩位優秀演員都是美國電影學會入圍百年來最偉大男(女)演員之一,更是奧斯卡的常客。
Gregory Peck在拍攝〈羅馬假期〉前就以電影〈The Yearling〉獲得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並在之後多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在1962年以〈梅岡城故事〉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與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
Audrey Hepburn早年以舞台劇出生,接觸的第一步電影〈羅馬假期〉就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殊榮。其優美、氣質與典雅的風格使她成為經典不朽傳奇,直至今日,仍有許多人效法赫本經典外型。
在〈羅馬假期〉裡面,Audrey Hepburn扮演的異國公主Ann完全與她本人的形象並無二致,而赫本的演技也相當自然。尤其是當男主角Joe Bradley在真理之口前戲弄她時,隨即投入Bradley懷中的嬌羞、自然又可愛的性格展露無疑。

〈羅馬假期〉故事滿有童話中純真浪漫的情懷,男主角Bradley原先的計謀隨著自己無意中產生的愛情基因所蒸發,而女主角Ann則是嚮往平凡生活而墜入情網,兩人相識後在一天之內所產生甜蜜曖昧互動讓觀眾也陷入這般粉紅神話裡。

 

甜蜜浪漫洽似羅馬假期
抓住了觀眾的好奇感,電影故事情節在後面才能給人一劑強心劑!就當Ann決議離開Bradley所帶給她一天無憂無慮的羅馬假期時,觀眾的心也跟著Bradley一樣流淚。Ann極佳的情緒管理同時也完滿的表現感謝與愛意。告別之吻,一吻吻別了一天的夢幻,吻別了嚮往的童話。


翌日,Bradley以真實身分參與記者會,Ann看見他佇立在一行記者裡,熟悉卻又陌生,眼神中充滿深情與懷念。這一回Ann以公主身份與他交談,表面上的談話,內心卻忍不住深情的擁抱。一個回眸畫下永恆的時刻,最後Bradley獨自慢步在記者會現場,昨日畫面依依在目。大家眼中的Pricess Ann會是Bradley心中永遠的ANN。


 永遠的公主-奧黛莉‧赫本 
奧黛莉‧赫本迷人的外貌與風格之所以深根於觀眾心理,其最主要的因素除了她的善良天性與迷人外表之外,要歸功於她的設計師,紀梵希。一個儀容姿態可以是一頃刻間的迷人,但是一個突出的形象可以成為永世經典。
紀梵希為奧黛莉‧赫本設計了《蒂凡尼早餐》中經典的黑色連衣裙。致今日仍有許多人知道赫本的樣貌是從這張圖片而來,卻不知道這部影片。除此之外,赫本的臉型也相當別致,加上均勻的體態以及後天惜舞所養成的非凡氣質,又不失其甜美個性,因此非常受到觀眾的愛戴。

赫本晚年更是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幫助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孩子們,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人美心更美的赫本享年63歲,但她美麗的形象過了二十幾年仍然是氣質典雅的象徵。
 

備註
[1]電影五種軌跡梅茲認為電影有五種軌跡:影像、對白、配音、音樂、書寫下來的東西。
[2]洞穴寓言:在柏拉圖寓言的洞穴中,外頭的光束把犯人和動物的影子投射到岩壁上,而人們把這種浮光掠影和本體的真實混淆在一起,產生錯覺。   當代的一些電影理論家認為:電影也是光束從觀眾背後由放映機投射到前面的銀幕上,觀眾已經習慣了這種幻影,不願離開漆黑的戲院,重回現實世界,就像柏拉圖洞穴中的囚犯不願離開洞穴一樣,故稱為「低層次的熱情

 

參考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5%A5%E9%BB%9B%E4%B8%BD%C2%B7%E8%B5%AB%E6%9C%AC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9%A6%AC%E5%81%87%E6%9C%9F

arrow
arrow

    Bunny幕迷影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